第一,儿童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小孩子的知识和能力是从经验中得来的,与环境的接触多了,就渐渐积累了经验,就有了知识和能力。阻止他们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只能使他们得到谬误的知识。陈鹤琴曾问一个6岁女孩:“你曾见过松鼠吗?”“有多大?”“你在什么地方看见的?”女孩说:“看见过的。”用手比画两寸许。“在书上”见过。陈鹤琴听后哭笑不得,只能对当时封闭式的幼稚教育表示愤慨。陈鹤琴也把这种幼稚园称作“幼稚监狱”。
第二,功课太简单,机械单调。由于当时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为“幼稚监狱”,儿童很少与环境接触,他们的功课自然不会丰富。普通幼稚园的功课就只有看书、玩沙、折纸、团体游戏、唱歌、玩积木等几样单调的活动。这也无怪乎他们生活简单、单调了。
第三,团体动作太多。一般的幼稚园都采用一种团体教授法。如,唱歌,“教师不管儿童愿意不愿意唱,总要他们一齐唱”;又如,游戏,“不管儿童喜欢玩不喜欢玩,总叫他们一起玩”,等等。陈鹤琴认为,“儿童的个性不同,我们不能强之以同”。团体活动太多太滥,不注意因材施教,必然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四,没有具体目标。陈鹤琴批评当时的幼稚园往往不去考虑和研究幼稚园应该制订什么具体的标准或达到什么具体的目标,“做教师的糊里糊涂一天一天地教去……而一般做父母的也不去督察督察”。这样的幼稚园教育必然与实际相脱离,教学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儿童则处于被动地位,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不注重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方法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师讲儿童听,教师做儿童看;教学手段上是以威以畏来约束儿童,不是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这是一种传统的封建的陈腐教育,只能造就“书呆子”“木头人”,而不可能培养出会用手用脑,有思想、有创造力、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对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