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陶行知:《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2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7] 同上书,第211~212页。
[28] 陶行知:《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91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9] 陶行知:《〈新教育评论〉创刊缘起》,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56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六、魅力体现:陶行知的人格精神
人格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主体素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人格精神。陶行知的人格精神是他在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在几十年革命实践中锻造出来的,又反过来支撑和推动着他从事着改造中国社会和文化教育的伟大实践。
陶行知的人格,就是他一贯倡导和奉行的“大丈夫精神”。陶行知在晚年致育才学校全体师生的《最后一封信》里,对这种“大丈夫精神”作了一个全面概括,“平时要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1]。他一生自尊自立自强,正正当当做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私德廉洁,公德文明,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在思想上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人格长城。陶行知的人格,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范型,足可为后人所效仿,并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