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07—1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6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15—116页。
[26]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5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7] [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Ⅸ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8] [美]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15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9]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3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3页。
[32] [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30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第九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文取向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以下简称“两个必然”)集中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可以说,全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然而,“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又受到种种的误解、曲解和挑战。在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和当代中国改革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面前,我们必须站在当代实践的高度深刻反思、认真探讨和重新认识“两个必然”,并以此为基础重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